DB23∕T 3811-2024 土壤原生动物监测技术规范(黑龙江省)

ID

A7EC108279A14FB5883E68801D50BD8B

文件大小(MB)

0.29

页数:

12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13.080,CCS Z 10 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3811—2024,土壤原生动物监测技术规范,2024-08-30 发布2024-09-29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23/T 3811—2024,II,目次,前言II,引言 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样品采集1,4.1 野外采样器具.1,4.2 采样点位布设与观测.1,4.3 采样时间 2,4.4 采集样品 2,4.5 样品标识和记录 2,5 样品保存2,6 原生动物物种鉴定.2,6.1 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培养2,6.2 活体观察、鉴定 2,6.3 活体计数 3,6.4 物种鉴定依据.3,7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4,7.1 样品采集、保存质量控制4,7.2 样品流转、交接质量控制4,7.3 物种鉴定质量控制4,7.4 数据记录 4,附录A(资料性) 采样地基本情况记录表..5,附录B(资料性) 土壤样品采样环境调查数据表..6,附录C(资料性) 原生动物物种信息统计表7,附录D(资料性) 原生动物物种鉴定书目..8,DB23/T 3811—2024,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哈尔滨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东北农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本超、王丽、苏晓慧、潘旭明、王岩、王晓燕、刘禹鳞、张颖、唐婧、闫振,峰、王国梁、时天诣、李经纬、冯程程、常俊骁、侯春羽、韩梅、赵然、吴宝光、王迪、闫爱博、于宗,灵、李文斐、张晓蕾,DB23/T 3811—2024,III,引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稳定土壤功能,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制定本文件,DB23/T 3811—2024,1,土壤原生动物监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土壤原生动物监测技术的术语定义、样品采集、样品保存、原生动物物种鉴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除寄生原生动物外土壤原生动物的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6197 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710.1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原生动物1),是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4 样品采集,4.1 野外采样器具,4.1.1 器材类工具:应符合HJ/T 166 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样品袋、GPS 定位仪、数码相机,4.1.2 工具类:应符合HJ/T 166、NY/T 395 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铁铲、圆状取土钻,4.1.3 文具类:应符合HJ/T 166、HJ 710.10 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情况记录表与采样环境调查,数据表,4.1.4 安全防护用品:应符合HJ/T 166 的要求,4.1.5 采样车辆:应符合HJ/T 166 的要求,4.2 采样点位布设与观测,4.2.1 监测点位的布设应符合HJ/T 166 的规定。实际监测中,布点数量还要根据采样目的、样地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每个样方至少布设5 个点,1) 本文件中原生动物的定义采用《原生动物学》中描述,DB23/T 3811—2024,2,4.2.2 采集样本前,应先对现场环境情况进行观测、记录和拍照;记录天气情况、土壤基本植被等信,息(参见附录A 和附录B),4.3 采样时间,监测时间的确定包括但不限于:,a) 采样频率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监测日期间隔应基本相同;,b) 同一监测点位的监测日期间隔应相同;,c) 监测时间选择在一天内的同一时段,4.4 采集样品,4.4.1 样品采集过程应符合GB/T 36197 和NY/T 395 的要求,4.4.2 利用铁铲或圆状取土钻按照采样点分布采集表层土壤,采样深度0 cm~20 cm,面积直径5 cm~,7 cm。每个采样点采集2 kg 土壤混合样品,样品重量不够时可适当增加采样点数。样品采集过程中,应去除砾石(>2 mm)、植物根系等,每个采样点采集的土壤深度、重量应一致。样品应充分混匀后装,入样品袋,做好标注,4.4.3 及时清洗所有接触过样品的采样器具,防止污染,4.5 样品标识和记录,4.5.1 样品袋外侧应标识采样点信息、采样时间以及采样人姓名,确保标识正确,4.5.2 采样表应记录采样时间、采样地名称等(参见附录A),5 样品保存,采集的样品应置于25 ℃、湿度低于40 %下风干、保存,6 原生动物物种鉴定,6.1 非淹没培养法活体培养,取30 g风干的土壤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100 mL蒸馏水,煮沸10 min~15 min,静置沉淀,取悬,浮液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另取5 g风干土样,用纱布包好放入培养皿中,加入土壤浸出液约60 mL,浸,出液淹没样品2/3处为宜,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进行培养,在25 ℃培养箱内培养1 d~7 d(视原……

……